分級醫療有這些好處!看醫生如何快速又能省錢?

各種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

全民健保開辦以來,台灣便宜且品質好的醫療資源,已成為世人稱羨的一項「創舉」。對許多台灣人來說,生病時先往大醫院跑,是一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卻使得急診室時常爆滿,排到病床的機率有如中樂透。

生病就該往大醫院跑?

面對病痛,人們難免會感到著急與不安,但不同情況所需要的醫療資源未必相同。

舉例來說,普通感冒與肺結核有類似症狀,但前者只須在社區診所就醫,後者卻有較高的傳染性與致死率,必須前往大醫院接受照護。

除了急重症以外,若人們第一時間感到身體不適,就直接往大醫院跑,便會使感冒患者花費許多看診時間與診療費用,過多的人潮,可能使肺結核患者無法及時接受治療。

只有把資源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才能使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這也是分級醫療存在的價值。

分級醫療概念

所謂分級醫療,就是按疾病嚴重程度不同,將患者安排到適合的醫療層級,讓醫療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

那麼,由誰來為患者執行分級工作呢?答案是基層診所的家庭醫師。

在台灣,政府將醫療機構分成四個層級,由高到低分別是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若非罹患急重症,民眾可先至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看診,當家庭醫師認為有進一步治療的必要,才會將患者轉診至更高層級的醫院。

如果民眾未遵照轉診制度、直接前往大醫院就診,則必須支付更多部分負擔費用。以西醫門診來說,原本在基層診所只需支付50元的部分負擔,在未經轉診的情況下,如果民眾直接前往醫學中心,其部分負擔費用將比基層診所多出840%。

轉診與未轉診的部分負擔差別

你也許會納悶:「生病時還要轉診,轉到最後小病變大病,怎麼辦?」

事實上,轉診制度是有彈性的,民眾不一定需要逐級轉診,在基層診所掛號後,如有轉診必要,家庭醫師會視患者狀況開立轉診單,建議民眾前往合適的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接受轉診的醫院、診所會保留一定名額給轉診的民眾。

另外,民眾在醫院治療後,經醫師評估情況有好轉,醫師也會再開立轉診單,將民眾轉診至較基層的醫療院所。

要注意的是,若民眾未前往轉診單註記的轉診醫院就醫,就無法減免部分負擔,如果有特別因素,需要修改轉診醫院,在與原開立轉診單的醫師討論後,就有可能變更轉診醫院。

各層級醫院轉診流程示意

分級醫療的好處

在分級醫療概念下,民眾必須要藉由轉診,才能避免較高的部分負擔,擔心荷包又要縮水之前,不妨想想,這樣做其實能創造民眾與醫療人員雙贏的局面。

由於有家庭醫師把關、減少民眾一生病就前往醫院的機會,因此各層級醫療機構將有更充足的人力、物力治療急重症患者,對患有輕症的民眾來說,基層診所看診不只較便宜,也可省下較多的就醫時間。

此外,若民眾固定在住家附近的診所就醫,家庭醫師較能全面、深入了解個人病史與體質,轉診時才能給出適當的建議。從長遠來看,與固定的家庭醫師配合,才是保障個人健康的聰明選擇。

5 項長期與家庭醫師配合的好處

建立「Lagom」的醫療環境

事實上,台灣不是第一個推行分級醫療的國家,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瑞典,不只有令人羨慕的社會福利,其醫療制度將資源做妥善運用、保障大多數人的權益,背後的基礎就是分級醫療。

瑞典語有一個單字 Lagom,這個字的來源可追溯到維京時期,當時的人們會在工作後圍在一起,輪流喝一碗酒,每個人在喝時會衡量自己要喝多少,才能讓大家都有份,而且喝得一樣多。

因此,Lagom 有「不多不少、合適或合乎邏輯」的意思,這個字深植在瑞典人心中。為了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醫療資源,因此需要通過轉診,減少「小病前往大醫院」的情況。Lagom 這個字,或多或少也說明了為何瑞典可以建立一個公平的福利社會。

在台灣,醫療資源的浪費已不是新聞,但唯有將資源做最適當的運用,才能讓每個人獲得最好的照護。建立公平、有效率的醫療環境,需要你我一起努力。

文:陳釗偉/圖:Daco

Reference:
健保署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