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4種改善方式,緩解不適選這些食材就對了!

三隻熊與一隻貓的不同表情示意腸躁症

排山倒海的工作量、接踵而來的考試壓力,讓你莫名腹痛、腹瀉,打亂生活節奏?一旦完成工作任務、結束考試,這些症狀卻又自行消失?

面對緊湊、充滿壓力的生活,許多人都有「腸躁症」的困擾,究竟該如何對症下藥,才能將腸胃不適的影響降至最低?讓我們從了解腸躁症開始吧!

腸躁症是什麼

大腸激躁症 (irritable bowel disease, IBS),簡稱腸躁症,是一種長期且反覆發生的腸道功能異常,也會改變排便習慣,時常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增加不必要的醫療費用。

目前尚沒有確定的病因,只能知道腸躁症的發生與環境因素、精神狀態、腸胃生理情況有關。常見的症狀有:腹部脹氣、腹痛、腹瀉、消化不良、便秘,除此之外,也可能出現其他非腸胃症狀,如頭痛、頭暈、疲倦等。

須排除其他腸胃發炎、感染、腫瘤,或相似症狀的疾病,才可診斷為腸躁症。

腸躁症好發族群

雖然腸躁症的致病原因尚未十分清楚,但造成腸道功能異常是可以確定的,許多影響腸道健康的情況都可能引起腸躁症,如飲食不正常、腸道發炎或感染、心理問題(如憂鬱、緊張、焦慮)、生活或工作壓力大(考生或上班族)、睡眠異常等,都會影響腸道的運動功能與調適能力。

腸躁症的盛行率

以全世界來說,女性盛行率明顯高於男性,女性約為14%,男性約為8.9%;若以區域劃分,女性盛行率最高的地方在非洲(28.3%),其次是南歐(21%),盛行率最低的地區則是東南亞(6%),男性趨勢也與女性相同。

回到台灣,腸躁症的盛行率高達23%,每五人至少有一人出現持續性的腸胃不適,連帶生活品質也受到影響。

腸躁症的類型

腸躁症的常見情況是腸道功能異常所引起的腹部不適,間接影響患者的排便習慣。依糞便型態,可將腸躁症分為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這些類型又該如何區分?

三隻熊的表情代表便祕、腹瀉、混合型腸躁症

便祕型

糞便為堅硬或顆粒狀,排便頻率常小於每週三次。粗硬或多塊糞便的比例 ≧ 25%,鬆軟或水狀的糞便比例 < 25%。

腹瀉型

糞便常為鬆散或水瀉狀,排便頻率常大於每日三次。粗硬或多塊糞便的比例 < 25%,鬆軟或水狀的糞便比例 ≧ 25%。

混合型

便秘與腹瀉情況交替發生,粗硬或多塊糞便的比例 ≧ 25%,鬆軟或水狀的糞便比例 ≧ 25%。

如何診斷

目前並沒有辦法透過理學檢查(聽、觸、扣、視診)或血液檢查確診,但可透過 Manning criteria 或 Rome IV criteria 建立診斷,又以 Rome IV criteria 診斷準則為主流。

Manning criteria(曼寧診斷準則)

至少三個月發生慢性或反覆性腹痛,且伴隨下列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況。

  • 排便後腹痛緩解
  • 腹痛與排便次數一樣頻繁
  • 腹部感到腫脹
  • 感覺糞便沒有排乾淨
  • 糞便上有黏液

腸躁症Manning診斷準則的五項指標

Rome IV criteria(羅馬診斷準則 IV)

過去三個月內,平均至少每週一天復發性腹痛,且合併以下任兩種情況或以上。

  • 腹痛與排便相關
  • 排便頻率改變(如排便次數)
  • 糞便型態或外觀改變(如軟硬度)

腸躁症 ROME IV 診斷準則的三項指標

此準則必須滿足在診斷前六個月內,至少有三個月出現症狀才能成立。

改善與治療方法

紓解壓力

研究指出,心理治療 (psychological therapy) 如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催眠療法 (hypnotherapy) 能有助於改善腸躁症患者的症狀。

此外,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調適方式,透過減壓緩解緊張的情緒,才能降低腸躁症的發生機會。

規律運動

以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量為基準,規律運動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更能提升免疫力、緩解生活壓力,提高運動量也有助於改善腸躁症的症狀。

調整飲食

想減輕腸躁症的症狀,必須從維持良好的腸道功能做起,如均衡飲食、規律三餐、攝取高纖蔬果、足夠的水份,也可藉此改善便秘或腹瀉的情況。另外,酒精、咖啡、茶類可能因含有咖啡因而刺激腸胃,應避免飲用。

飲食上以低碳水化合物(低FODMAP)飲食為主,因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容易產生脹氣,使腹部不適的情況更加嚴重。透過低FODMAP飲食可減緩腸道不適症狀,常見食物如下:

類別 常見食物
甜味來源 葡萄糖、蔗糖
乳製品 無乳糖牛奶、燕麥奶、起司
穀物 白飯、燕麥、蕎麥、無麩質或無麥麵包、芝麻、綠豆
肉類 雞肉、豬肉、魚肉
水果 香蕉、奇異果、藍莓、蔓越莓、百香果、火龍果、草莓、木瓜、柑橘類、葡萄
蔬菜 小白菜、菠菜、小黃瓜、豆芽菜、胡蘿蔔、竹筍、茄子、青椒

藥物治療

纖維補充劑 (Bulking Agent) 和瀉劑 (Laxative Agent)

纖維補充品如 psyllium、methylcellulose,可改善便秘型患者的排便量,或短暫使用瀉劑來緩解便秘,須特別注意的是,此類藥物可能產生腹痛、腹脹、急便等副作用。

抗腸痙攣藥物 (Antispasmodic Agent)

此類藥物包含 pinaverium、dicyclomine、mebeverine、hyoscyamine,前兩者主要作用於腸道平滑肌,使平滑肌放鬆,延緩症狀發生;後兩者則作用於改善腸蠕動,緩解患者餐後腹痛、腹脹的情況。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口乾、尿液滯留、視覺模糊等。

患有攝護腺肥大、青光眼、尿道阻塞、嚴重潰瘍性結腸炎、重肌無力症等,禁止使用本類藥物,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相關病史。

止瀉劑 (Antidiarrhea Agent)

適用於腹瀉型患者,如 loperamide,可降低腸道蠕動,改善急便、排便頻率高和大便失禁等症狀。常見副作用包括口乾、腹痛、便秘等。

血清素拮抗劑(Seritonin Antagonist)或致效劑(Agonist)

研究指出,當腸躁症患者血清素濃度減少時會產生便秘型病症,血清素濃度過高時則可能出現腹瀉型病症。使用5-HT4受體致效劑可增加患者的腸胃蠕動,5-HT3拮抗劑(如 alosetron、ondansetron)則用來延緩腸胃蠕動,進而改善便秘或腹瀉的症狀。

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

壓力、緊張、憂鬱常是影響腸道功能、造成腹痛的兇手,藥物上可選擇 TCA 作為腹瀉型腸躁症的輔助療法,目前可用的藥物包括:amitriptyline、imipramine、nortriptyline、desipramine,可改善神經性的腹痛。

其他療法

其他療法雖不屬於西醫正規療法,但還是可以成為一種選擇,例如益生菌可改變細菌叢生態,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中藥、針灸則是屬於中醫療法,也有人會選擇補充酵素。

腸躁症治療有紓壓、飲食、運動、藥物、輔助療法

哪些症狀須特別留意,可能潛藏其他危機?

許多人會有疑惑,腸躁症是否與大腸癌有關?腸躁症並不會演變為大腸癌,且兩者的致病原因大不相同,腸躁症是由情緒失調、壓力過大所引起,大腸癌則與飲食習慣、家族病史有關。

雖然腸躁症並不會有致命的危機,若有下列情況,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徵兆,須進一步就醫檢查,千萬不能輕忽。

  • 腹部不適情況越來越嚴重
  • 排便出血、黑便
  • 體重減輕
  • 貧血症狀
  • 夜間性的腹瀉
  • 有大腸癌、麩質不耐症 (celiac disease) 家族史
  • 症狀開始時超過五十歲

雖然腸躁症並沒有致命危機,卻容易影響患者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除了藥物治療外,搭配規律運動、飲食調整、適時紓解壓力,才能有效改善症狀,將腸躁症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

文:林恆毅/圖:Daco

Reference:
衛福部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臺灣醫界、彰化基督教醫院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