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8個改善重點,保濕與治療方式介紹

三個皮膚發紅的異位性皮膚炎人形

台灣有超過兩百萬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中以孩童、青少年佔大多數,常因皮膚搔癢難耐影響睡眠品質、課業表現,讓許多家長傷透腦筋。

雖然異位性皮膚炎並無法在短時間內根治,卻能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生活習慣,使症狀獲得有效控制。最重要的是,家長與患者都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識與應對方法,才能逐漸擺脫搔癢的糾纏。

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

異位性皮膚炎 (atopic dermatitis, AD) 又稱異位性濕疹、過敏性濕疹,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發炎疾病,與遺傳因素及環境誘發因子有關,原因為免疫系統失調,或因肌膚屏障功能較弱,無法承受外在環境刺激而發病。

此類患者帶有「異位性體質」,俗稱過敏體質,在嬰兒或幼兒時期皮膚就有明顯徵兆,如紅疹、劇癢,常合併過敏性鼻炎、氣喘,大多在5歲前發病,2-7歲為高峰期,之後逐漸趨緩。

三個異位性體質的主要疾病

致病原因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致病原因包括遺傳基因、環境誘發因子、免疫功能失調、皮膚屏障功能的缺陷等等。

壓力會讓症狀加劇。所以很多人在求學階段因為升學課業壓力,病情來來去去總好不了。反而到了二十幾歲,因為課業壓力減少或是離開學校後,病情自己就好轉。

針對先天發病而言,致病機制主因是絲聚蛋白 (filaggrin) 的突變,導致皮膚角質層的防禦功能受到影響,常造成新生兒皮膚的保濕度下降,不健康的肌膚一旦接觸過敏原或受到環境因子刺激,就可能引起免疫失調,出現皮膚反覆發炎的情況。

遠離過敏因子、學習改善方式

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十一種方式

情緒壓力

精神壓力可能惡化皮膚炎的症狀,可多安排一些能放鬆身心的娛樂或活動,保持情緒穩定與紓解壓力。

修剪指甲、避免搔抓

剪短指甲可降低搔抓所帶來的傷害,也能降低破皮、感染的風險,嬰幼兒睡覺時可戴上手套,防止無意識抓癢造成的受傷。

若皮膚出現流膿情況,可能為細菌引起的繼發性感染,須立即就醫治療。

飲食

避免接觸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如蛋類、海鮮、花生、牛奶、堅果、小麥等,以降低皮膚搔癢的機會。

溫度、季節變化

溫差變化大或流汗都可能加重皮膚搔癢感,夏天應避免劇烈運動或曝曬,冬天常因溫度下降而使皮膚乾燥,患者須加強保濕工作,以免加重皮膚乾癢的情況。

空氣汙染

空氣品質指數較差時不宜出門,也應避免前往空汙較嚴重的區域、遠離菸害,才能降低誘發過敏的機會。

居家環境

動物毛屑、灰塵、毛髮、羽毛、地毯都是常見的過敏原,平時應留意居家環境清潔,避免給予孩童絨毛玩具;寢具、枕頭每週以熱水清洗或高溫曝曬,減少環境過敏原才能避免誘發疾病。

衣物

服裝可選擇較為柔軟、舒適、寬鬆或透氣的衣服,質料上可選擇棉質,避免羊毛、尼龍等衣料。

沐浴、清潔

洗澡時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或鹼性肥皂,以免刺激皮膚或變得更加乾癢,可用較溫和或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肥皂,減少水分流失。

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敏感而不是髒,所以不須過度清潔。

治療方式有哪些?該害怕使用類固醇嗎?

口服抗組織胺

抗組織胺可有效控制皮膚搔癢的問題,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藥物,也可改善睡眠品質、免疫體質。

有些家長可能對口服藥物產生疑慮,其實抗組織胺是種相當安全的藥物,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醫師會視病情需要調整藥物劑量,以穩定控制病情。

口服抗生素

當患者因為搔抓患部而出現細菌感染時,口服抗生素可殺死細菌、改善發炎情況。特別注意,必須將醫師針對單次療程所開的抗生素服用完畢,切勿擅自停藥,以防病情惡化。

類固醇藥膏

類固醇藥膏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外用藥物,許多家長可能對類固醇的安全或副作用產生疑慮,但類固醇是英國及美國皮膚科醫學會、亞洲異位性皮膚炎會議、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所認可的第一線治療藥物,是初步治療的有效方法。

雖然類固醇無法阻止疾病復發,但能在短時間內改善皮膚發紅、搔癢的症狀,以免晚上因搔癢難耐而影響睡眠。類固醇必須由醫師視病情開立適合的藥膏,患者或家長必須了解以下使用原則:

  • 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
  • 可以使用的天數
  • 什麼情況下該停止使用
  • 何時需要換藥

類固醇藥物治療屬於「急性處置,不宜長期依賴使用。」因個別患者的病情不同,必須向醫師及藥師請教類固醇藥膏的適用規則,才可降低藥物帶來的不良影響,不要因為害怕而不敢使用,反而延誤病情或惡化。

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有哪些?

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改變、長痘痘等都是類固醇藥膏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但患者也不必過度驚慌,只要能遵守醫師及藥師的指示,類固醇藥膏是十分有效且安全的。

口服類固醇

當初步治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時,可依醫師的指示短暫口服類固醇,在急性期能幫助症狀快速獲得控制。

紫外線光療

針對中度以上或較頑固的異位性皮膚炎,適度照射紫外線有助於改善病情,但此類方法不適用於嬰兒或幼童,年齡大一點的孩童或青少年才可在醫師建議下使用。須避免流汗或過度曝曬造成發癢,可攜帶噴水瓶協助肌膚保濕。

免疫調節劑

相對於第一線治療的抗組織胺藥物、類固醇藥膏,以及第二線治療的口服類固醇、抗生素、紫外線光療,免疫調節劑屬於第二、三線藥物,當前述治療方式無法達到預期療效時,針對較為嚴重的患者,可能會採用免疫調節劑控制病情,使用初期皮膚可能有些許灼熱感,但不會產生如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

保濕的重要性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因皮膚屏障已有缺陷,除了水分不易留住,也容易受到過敏物質的刺激,加上發炎的皮膚,使水分流失更加嚴重。

因此,保濕就顯得非常重要,適時幫助皮膚補水、鎖水,也能加強皮膚的保護功能,避免致敏物質入侵。

一般常見的保濕劑主要分為三種:乳液、乳霜、油膏,以油膏的含油量最高,乳液最少。油是防止水分散失的最好成分,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可選用含油量較高的保濕劑,對於皮膚的潤澤度、保護力也最持久。

使用保濕劑的時機可在洗完澡後、睡覺前、出門前,並在容易發作的部位適時補充,運動前可敷上乳液避免皮膚的過度摩擦。

若同時使用不同質地的保濕劑,以質地清爽、稀薄的先使用,越稠的越後使用,依序為:液狀、膠狀、乳狀、霜狀。以常見的保養品為例則為:化妝水、精華液、乳液然後才是乳霜。

保濕劑應選用無香精、無酒精、低防腐劑,且經過皮膚科醫師認可的產品,加強保濕工作,也能減少對類固醇藥物的依賴。

診斷標準

異位性皮膚炎並無法針對單一病症或抽血檢查就能直接診斷,必須依患者的各項病史及臨床症狀作綜合判斷。

異位性皮膚炎的四項診斷原則

目前最通用的診斷標準為 Hannifin 和 Rajka 制定的準則,必要特徵如下:

  • 皮膚搔癢
  • 慢性且反覆的濕疹發作,時長超過六個月
  • 典型皮疹症狀,如濕疹或苔癬化皮膚
  • 個人或家族病史,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異位性體質

確診標準須符合上述三個或以上的必要特徵。

患病族群與症狀

嬰兒期(兩個月至兩歲)

症狀為紅疹、搔癢、乾燥脫皮、水泡,常見部位在雙頰、前額及頭皮,以臉頰最為明顯。

尿布包裹的區域因常與尿液接觸較為潮濕,且不易搔抓,所以通常不受波及。隨著嬰兒成長,也可能延伸到手部、耳朵等部位。若有流膿現象可能為細菌感染,應再次就醫治療。

兒童期(兩歲至十二歲)

此期皮膚發炎的面積通常較廣,常見於臉部、頸部、手肘窩、膝後窩、手腳關節,也可能發生在大腿或臀部。

最明顯的症狀為皮膚乾裂、搔抓後破皮結痂、苔癬樣皮膚,小朋友常因皮膚發癢而搔抓患部,容易讓濕疹情況更加嚴重。大部分患者的症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趨緩。

青年期、成人(十二歲以後)

少部分患者至成年期仍可能發病,有症狀的部位與兒童期類似,甚至演變成全身性。

皮膚狀況可能更乾燥、更厚、膚色更深,皮膚苔癬化也會更加明顯。這個時期的患者容易因課業或工作壓力而加重病情、影響日常表現。

異位性皮膚炎在嬰兒、兒童、成人期的病灶分佈

 

文:林恆毅/圖:Daco

Reference: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皮膚科醫學會衛教手冊、衛福部彰化醫院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