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的5大原因與飲食建議,圖解治療方式

腎結石阻塞會影響人體健康

結石是如何產生的?

人體多餘的水份主要由腎臟負責回收、製造尿液,經由輸尿管流至膀胱儲存,最後再從尿道排出體外。而尿液排出過程中途經的器官、組織就稱為「泌尿系統 (urinary system)」。

尿液是人體新陳代謝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水分之外,也會夾帶體內的廢棄物,若是尿液中水分含量太少,廢棄物便會被留在泌尿系統內,當廢棄物逐漸沉積,就可能產生結石。

換句話說,不是只有腎臟會出現結石,所有尿液流經的地方都有可能發生,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可通稱為「尿路結石」。 一旦過多的結石堵塞泌尿系統,就可能引發一連串的不適症狀。

常見的5種結石類別、飲食注意事項

體內結石因組成成分而有不同

類別 形成原因 禁忌飲食 宜攝取
草酸鈣結石 攝取過多富含草酸的食物。 富含草酸的食物:巧克力、核果、菠菜、芹菜、甘藷、豆腐、生啤酒、茶和可樂等。 按醫生指示補充維他命 B6 及限制鈣攝取量、採取少鹽飲食。
碳酸鈣結石 攝取過多富含磷元素的食物。 富含磷的食物:酵母、小麥胚芽、蝦、香菇、全穀類、麥片、內臟、蛋黃、牛奶、豆類、堅果類、可可粉、巧克力、果汁粉等。 酸性飲食:如蛋白、肉、家禽、魚、穀類、葡萄、西瓜、蕃茄、玉米、小紅莓、南瓜等,並與醫生討論鈣攝取量。
尿酸結石 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 如內臟、肉類、海產等高普林食物,另外咖啡、酒類等皆會提高尿酸結晶的機率。 牛奶、蔬菜、大部分水果、鮭魚、海帶等。
磷酸胺鎂結石 因細菌感染引起的結石現象。 多喝水、遵照醫師指示避免感染。 宜攝取蛋白、肉、家禽、魚、穀類、葡萄、西瓜、蕃茄、玉米、小紅莓、南瓜等。
胱胺酸結石 源於尿液中含有過量胱胺酸。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魚、蛋、大豆等,應與醫師討論限制飲食。 果汁(如葡萄柚汁、橘子汁、小紅莓汁、葡萄汁)、牛肉、鮭魚等。

不同結石部位所引起的症狀

如果結石狀況不嚴重(結石小於0.5公分),人體是有能力可以將其排出體外的。若是因為結石過大或是疾病因素,導致人體無法正常代謝,依照部位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症狀產生:

腎臟

常有血尿、腰痠、頻尿、排尿異常等現象。

輸尿管

除了血尿外,輸尿管為求排出石頭而蠕動,便會引起腎絞痛,有時痛覺可能延伸到睪丸、 陰唇、腰部、背部等處。腰痛是因為腎或輸尿管結石

膀胱

若有攝護腺疾病或久臥在床,膀胱結石往往是緊接而來的併發症,患者會有血尿症狀,或感到排尿困難、尿意滯留、腹痛。

尿道

此處較不易結石,除非結構異常才會有結石現象發生。若發病則有頻尿、血尿、疼痛,甚至是尿失禁。

要留意的是,一些腸胃炎或盲腸炎症狀如嘔吐、下痢、反胃、腫脹其實也是尿路結石可能警訊。以上症狀看似惱人,但真正的傷害來源並非石頭,亦非症狀,而是尿路因阻塞所引發的一系列併發症,例如腎水腫、腎衰竭、腎盂腎炎、腎膿瘍,這些疾病將會影響腎臟功能。

此外,相關的併發症尚有畏寒、發燒、虛弱、菌血症、敗血性休克等症狀,嚴重時將危及性命。

容易結石的高風險群

現在我們知道,尿路結石狀況源自體內水分太少,致使尿液雜質濃度提高,久而久之形成結晶現象。台灣位處高溫潮溼的亞熱帶,流汗之後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就容易產生結石,其中30至50歲之青壯年較易患病,且男性患者比率又比女性多出三至五倍。

除此之外,下列情境也會有較高機率罹患尿路結石:

職業因素

高溫環境工作者(勞工、外務人員、司機等),因高溫導致流汗,這些工作者較易有缺水狀況。

生活習慣

喝水少、 憋尿、排尿少、缺乏適度運動者、飲食不正常者(如嗜吃重口味、動物內臟、海鮮等)。

家族因素

因為遺傳因素,有尿路結石家族病史者也較易得病。

疾病因素

長期臥床、藥物過量(如利尿劑,它會加速體內水分排泄)、代謝異常、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經常性尿滯留、痛風、泌尿系統發炎或結構異常等。

看完以上介紹,是否對腎結石及其他結石狀況有初步的認識?你也許會煩惱它們帶來的傷害,但是不用怕,只要依照以下治療與預防方法,就不必擔心成為「石頭人」。

各類型結石的治療方式

如果懷疑自己可能罹患尿道結石,及早就醫是降低損害的不二法門,在治療手法上,醫生會視情況決定治療方式,若情況不算嚴重,通常會選擇口服藥物,嚴重時才需進行手術。

藥物治療

例如最常見的草酸鈣結石,因為患者體內鈣離子過高,在藥物使用上會以抑制鈣離子吸收為目的,至於尿酸結石則會採用抑制尿酸的藥物。如果是泌尿道感染而產生的磷酸胺鎂結石,醫生也可能使用抗生素及手術一併治療。

鹼化劑

另外,體內結石是具有酸鹼值的,而鹼化劑的治療原理,就是改變尿液酸鹼值以降低結晶機率,進而使結石在體內溶解。所以,在治療前必須先確認結石種類,才能做出有效的應對。以偏酸(pH值較低)的草酸鈣結石及尿酸結石為例,醫生便會利用鹼化劑提升尿液酸鹼度。

藥物可改變尿液成分與酸鹼值

手術治療

當治療手法進入手術階段,視患者身體狀況、結石大小與種類,目前可從體外透過震波擊碎結石,使之隨尿液排出,或是使用器械進入患處直接取石。
常見手術分為兩種類型

體外震波碎石術

「體外震波碎石術」是現行被廣泛採納的治療手法,透過震波從體外將結石擊碎,再隨尿液排出人體。然而,並不是所有狀況都適合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像是孕婦、肥胖、胱胺酸結石、出血性疾病患者,或是結石過硬,這些狀況就不適用。

雖然這種手法對人體傷害性較低,但多次施用仍可能對患者的腎臟造成傷害,健保署亦規定,民眾一年不宜使用超過六次。一般來說,若結石小於2公分且位於腎臟,才有可能使用震波來碎石。

輸尿管鏡取石術

如果是輸尿管中有大於1公分的結石、患者感到疼痛不適、藥物治療無效、或是懷孕等情況,醫生也可能採用介入性治療。

「輸尿管鏡取石術」為第一線的介入性治療手法,患者可能接受局部或全身麻醉,透過內視鏡夾取輸尿管中的結石,此外,這種治療手法還可對付胱胺酸結石。

至於膀胱或尿道結石,亦有膀胱內視鏡或尿道內視鏡等應對手法。

經皮腎造廔取石術

針對大於2.5公分結石,手術療法則可能改為「經皮腎造廔取石術」,手術團隊會在全身麻醉情況下,由放射線或超音波定位結石位置,再由腰部造口,將碎石機置入患者體內,打碎結石並取出。

預防與改善結石的撇步

在藥物或手術治療後,隨著時間流逝,復發的機率也越高(六成至八成),除了到院定期追蹤外,患者在家其實也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同樣的,一般人也可參考以下內容,並與醫生討論適合自己的方式,從日常生活對抗結石。

多喝水、多喝水、多喝水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缺水是結石誕生的主因,最直接的預防手段就是補充水分,國民健康署建議,若無水分限制(如水腫或高血壓患者),每天需喝足2000 cc以上,並且不要憋尿,保持每日排尿7-8次。

牢記禁忌飲食

由於缺水,廢棄物便有機會在尿路中結晶為石頭,而這些廢棄物又與我們的飲食有關,因此從飲食著手也是預防尿路結石的好方法。另有國外資料顯示,只要有充足的飲水並配合正確飲食,結石的復發率可降低六成。

Reference:
Medscape、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