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早期六大症狀,預防及延緩退化的關鍵

失智症封面圖

根據2022年台灣失智症協會公告的最新數據,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人,到了2040年,推估失智人口更翻倍到66萬人,盛行率已明顯逐年攀升。

在少子化日益嚴重的台灣社會,未來老年失智人口的照護問題正面臨相當嚴峻的考驗。

過去一般認為失智症是無藥可醫的,但是近年來對於失智症的治療有許多進展,患者仍有可能透過治療改善症狀或是延緩惡化,提昇日後病患和家屬的生活品質,因此及早就醫是很重要的關鍵。

失智症症狀

老化的確會造成健忘,但是失智症(dementia) 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失智症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的狀況,還會出現語言能力、空間判斷、計算能力、注意力、抽象思考能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退化,還可能有性情上的改變,甚至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

老化
  • 偶爾會忘記某些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 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症
  • 對於發生過的事完全忘記
  • 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
  • 性情改變
  • 表達能力、理解能力變差
  • 空間判斷能力變差
  • 認知功能退化到會影響正常生活

失智症在不同階段會出現不一樣的症狀:

早期症狀

  • 完全想不起剛剛發生的事
  • 在不熟悉的地方容易迷路
  • 忘記生活瑣事(如物品放置位置、鎖門、關水龍頭等等)
  • 無法處理複雜的事物(如購物採買、規劃旅行、準備料理)
  • 難以集中注意力
  • 情緒低落或是暴躁
  • 仍可自己維持生活起居

中期症狀

  • 進程及遠程記憶障礙(如無法記得自己的電話、地址或是以前念的學校)
  • 定向感障礙,對人、時、地失去定向感(如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
  • 尿失禁
  • 生活規律失常(如日夜顛倒)
  • 產生幻覺、妄想
  • 社交退縮
  • 反覆問同一件事
  • 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

晚期症狀

  • 喪失分辨時間、地點、認人的能力
  • 喪失溝通能力
  • 大小便失禁
  • 活動力降低
  • 變得幼稚
  • 出現不適當之行為(如吃下異物、玩穢物等)
  • 失去活動力,長期臥床
  • 生活須完全依賴別人照顧

失智症危險因子

多數失智症都是先天的因素加上後天的環境所造成,因此就算無法改變先天的因素,仍可以藉由改善後天的環境因素(如飲食、生活習慣等)來降低失智症風險。

年齡

在所有失智症病例中,退化型的失智症佔一半以上,因此年齡為失智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三高

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根據研究,糖尿病會造成記憶及認知功能的衰退。而收縮壓>160mmHg 且未治療的高血壓患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 透過治療控制血壓,則可以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吸菸

根據研究,抽煙者的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而戒菸後可以降低風險。

遺傳

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發生失智症的機率也較高。在60歲以前發生的早發性失智症也多與遺傳有關。

憂鬱

有憂鬱症病史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

肥胖

中年肥胖者(BMI>30),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提高3倍。若是BMI介於25~30之間,風險則會提高2倍。

失智症類型及治療

失智症主要分為三大類型:退化性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和其他因素導致的失智症。

退化性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佔所有病例的60-75%。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但會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真正的成因仍在研究中,但一般認為遺傳佔七成的危險因子。診斷後的平均餘命約為3~9年,但也有患者活了20年以上。疾病的嚴重程度會和大腦中的纖維狀類澱粉蛋白質斑塊沉積和Tau蛋白有關。
在行為異常方面可以由醫師判斷是否給予精神藥物控制,研究指出有約七成的病人可以改善異常的行為。對於認知能力障礙,目前也有一些藥物在國外的研究中顯示有六到七成的療效。透過治療可以改善許多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

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是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約佔所有失智症的15~30%。多發生於老年,平均發病年齡為75歲,男性比女性多。除了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出現幻覺外,會有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走路不穩等症狀,有點像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的綜合體。診斷後平均餘命約為7.7年。

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額顳葉型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最大的差別在於發病初期不會有記憶力下降的症狀,而是性格、行為的改變,或是語言功能退化。常出現不適當的行為,如大吼、重複相同的話、躁動等異常舉止,因此一開始多會被認為是精神疾病,而前往精神科就診。發病年齡大都低於65歲,多屬於早發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就是由於腦血管疾病所導致的失智症,主要原因有腦栓塞和腦出血,也就是一般所稱的腦中風。腦中風的次數累積和發生的位置,會影響血管性失智症的病況。在初期會出現遲鈍、被動、行為緩慢的狀況,對於日常的吃飯、洗澡等行為也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漸漸地無法自理日常起居,而需要完全依賴他人協助。

其他原因

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如營養不良(缺乏維他命B12、葉酸)、新陳代謝異常(甲狀腺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腦部疾病(腦部腫瘤或創傷、水腦症等)、藥物或酒精影響。

退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 為神經退化性疾病,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佔所有病例的60-75%。
  • 症狀包括:記憶衰退,對人物、時間、地點的辨識出現障礙。
路易氏體失智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 是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約佔15~30%。
  • 認知功能衰退,出現幻覺、幻聽、情緒不穩、疑心病等。
  • 常伴隨肢體障礙,如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容易跌倒。
  • 好發年齡為70歲以後。
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 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的腦部障礙為主。
  • 特徵為表達與理解能力退化、失去對行為的控制力,而出現不合常理的舉動。





  • 病因為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使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衰退。
  • 常見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尿失禁、吞嚥困難、走路不穩。
  • 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將有較高的失智風險。



  • 病因包括:營養不良(缺乏維他命B12、葉酸)、新陳代謝異常(甲狀腺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腦部疾病(腦部腫瘤或創傷、水腦症等)、藥物或酒精影響。

 

預防失智症的關鍵

絕大多數的失智症雖然無法治癒,但我們能做的,是將輕度失智的時間延長,延緩其退化的速度。曾有患者10年間一直維持輕度失智的狀態,能自理日常生活,對家人也不至於造成負擔。

想要預防失智症,或是延緩退化,究竟有哪些錦囊妙計?

人際互動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如社區活動、公益社團、朋友或同學聚會、當志工、下棋打牌等等,都有助於促進大腦運作。

培養興趣

參與課程、定期閱讀、繪畫、園藝、打麻將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安排旅遊活動,持續接受新知。另外,聆聽音樂也能舒緩患者的情緒,或藉由樂器的操作或演奏,為患者腦部提供正向刺激,達到延緩病情的目的。

運動習慣

每週可維持二到三次以上的運動習慣,對失智症也有預防作用,如健走、爬山、跳舞、游泳、太極拳等等,這些相對和緩、強度較低的運動也較適合年長者。

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都會增加血管型失智症的風險。因此,罹患三高的慢性病患者,應該積極接受治療,穩定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除了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若有失智症,也能延緩退化。

飲食攝取

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此飲食原則以蔬果、五穀雜糧為主,多吃豆類、堅果、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適量飲用牛奶與奶製品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烹調食物時多選用橄欖油等不飽和油脂。

避免頭部受傷

頭部曾受到嚴重創傷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平時騎乘單車或機車時應確實戴上安全帽,降低受傷的機會。

許多失智症患者在患病時可能出現肢體障礙、走路不穩,此時照護者應該特別留意,因為跌倒受傷常是使失智症惡化的原因之一。

6 招失智症預防方法

照護失智症患者

如何拿捏患者的照護尺度也是一門學問,過度保護或照顧不及都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病情較輕微者,像是吃飯、穿衣、洗澡等較不具危險性的日常作息,仍可讓患者自理。

可以多鼓勵患者參加喜歡的活動,多一點陪伴增加人際互動的機會,把握幾個重要原則:控制三高、均衡飲食、作息正常、經常運動、避免受傷,才能延緩失智症的退化。

 

失智症家屬支持資源

失智症的照顧者常常會因為患者的溝通困難、異常的行為舉止、不當的言語甚至是暴力的行為而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以及更多情緒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如果被照顧者是自己的父母,照顧者看者自己的父母逐漸退化,最後甚至不認得自己的子女,這對照顧者來說更是一種沈重的失落感。

照顧者往往要面對多方的壓力,除了體力的考驗外,還有可能來自家族親友因為照顧責任的分配不均帶來的衝突,或是因為無暇顧及家庭、婚姻維繫而帶來的失和,也有可能因為辭去工作而帶來的經濟壓力等等都會帶來很多的考驗。

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段長時間的身心考驗,需要適時地為自己建立一套支持系統。台灣失智症協會有提供許多豐富的資源給病友家屬,藉由參與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可以與有相同經驗的家屬互相交流經驗、互相打氣,讓自己的壓力可以獲得紓解,也可以學到照顧的技巧。

 

文:林恆毅 / 編輯:Daco/圖:Daco

Reference:
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失智症協會全球失智症數據統計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