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D 強迫症的2大症狀和治療方法

什麼是強迫症 OCD?

強迫症 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是屬於焦慮症的其中一種,和我們一般說的強迫性人格特質不同。強迫人格特質通常指的是一種行為或思想模式,需要一定程度的控制或規律性。例如,一些人會因為自己過度謹慎的性格而重複地檢查大門是否關好或者手機是否在身邊。這種行為有時會干擾到日常生活,但通常不會對個人生活造成明顯的損害。

相比之下,OCD 是一種心理疾病,其症狀主要包括不斷地出現固定的「強迫想法」或進行反覆的「強迫行為」。這些想法和行為往往會占據患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干擾和困擾。

症狀

根據統計,大約有 2~3% 的人,在一生中會罹患強迫症。通常在童年、青春期或早期成年期出現症狀。OCD 的平均發病年齡為19歲,但也有很多人在更年輕或更年長的年齡範圍內出現症狀。男性和女性之間的患病率相差不大。

OCD 的主要症狀包括「強迫性思考」和「強迫性行為」,通常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和影響。

強迫性思考(Obsessions)

強迫性思考指的是不斷出現固定的強迫性想法,例如強烈的恐懼、懷疑、妄想等等,這些想法會一再出現,不斷重複,患者難以擺脫。這些強迫性想法往往與現實沒有任何關聯,但患者卻難以控制自己的思想。

舉例來說,一些患有強迫性思考的人可能會不斷想到自己或自己的親人會遭遇意外或生病,或者自己可能會發瘋或變得失去理智。這些想法會不斷地在他們的大腦中出現,使他們感到非常煩躁和不安。

常見的強迫性思考主題有:

  • 擔心自己或他人的安全:例如,擔心自己關門沒有鎖好,或擔心別人可能會遇到危險。
  • 細節追求:例如,一定要將家裡每一個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上,或者一定要按照特定的順序完成日常事務。
  • 焦慮和負面想法:例如,害怕生病、受傷或死亡,或者擔心自己做出不當的行為或犯錯。
  • 性和宗教思想:例如,對性、宗教或道德問題的反覆思考和擔憂。
  • 控制和完美主義:例如,一定要將事情做得完美,或者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嚴格的控制。

強迫性行為(Compulsions)

例如,一些OCD患者可能會反覆洗手,就算洗到手都脫皮也難以停下來;或者不斷重複地擦拭明明已經很乾淨的物品,或是反覆進行一些不必要的行為,試圖緩解他們的強迫症狀,但最終是徒勞。

常見的強迫性行為有:

  • 反覆洗手或消毒
  • 反覆檢查門窗是否上鎖或瓦斯是否關閉
  • 反覆點擊或觸碰某個物品或地方
  • 反覆重複某些特定的動作或儀式
  • 順序化的行為,例如堅持特定的排序或排列
  • 不斷地重複某些字句或數字
  • 反覆檢查自己的身體是否有異常

OCD 與抽動症(Tic disorder)

有研究顯示,OCD和抽動症有相關性,但兩者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有些研究表明,OCD可能會增加抽動症的風險,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抽動症可能會增加OCD的風險。還有一些研究表明,OCD和抽動症可能都與腦內分泌物質不平衡有關,例如腦內多巴胺水平異常可能會導致這些疾病。

以下是一些可能與OCD相關的抽動症狀舉例:

  • 眨眼
  • 點頭
  • 嘴唇抽動或翹舌
  • 清喉嚨
  • 臉部抽搐
  • 擤鼻子

OCD 會好嗎?

OCD 被視為是一種慢性疾病。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追蹤,並且在治療期間保持積極的態度和耐心,以維持良好的治療效果。

有些人一生就只發一次病,之後都沒有再遇過 OCD 的症狀。但大多數的強迫症病情會起起伏伏,有時候看起來似乎治癒了,過一段時間可能因為環境因素觸發,例如在情緒波動劇烈或生活壓力大的時候,症狀又回來。然而有效的治療可以讓患者正常地生活、工作和社交。

總之,OCD 治療的目的不在於完全痊癒,而是在於幫助患者控制症狀,提高生活品質。

病因

目前對強迫症(OCD)的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顯示可能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OCD的人患病風險會增加。
  • 生物學因素:OCD可能與腦部神經傳遞物質的不平衡有關,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傳遞物質的失衡。
  • 環境因素:OCD可能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如生活事件和壓力。
  • 學習和行為因素:OCD可能是學習和行為模式的結果,例如反復進行某些行為,直到行為變成強迫性的習慣。
  • 神經發展因素:OCD可能與神經發展異常有關,如大腦區域之間的連接和功能不協調等。
  • 其他的心理疾病:OCD 有可能和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成癮、抽動症有關。

併發症

強迫症有可能引起的併發症:

  • 抑鬱症:OCD 患者可能會因為長期的焦慮和煩惱而出現抑鬱症狀,包括失眠、情緒低落、自殺傾向等。
  • 焦慮症:OCD 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類型的焦慮症狀,例如強迫症狀引起的焦慮、社交恐懼症等。
  • 思覺失調:有些研究表明,OCD 患者有可能發展成為思覺失調。
  • 飲食失調:OCD 患者可能會因為強迫症狀而出現飲食失調,例如拒絕進食、暴飲暴食等。
  • 其他行為成癮:OCD 患者有可能會出現其他的行為成癮,例如沉迷於網路、購物、賭博等。

治療

OCD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以下是常見的幾種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SSRI)可以改善OCD症狀。常用的SSRI包括氟西汀(Flu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帕羅西汀(Paroxetine)等。

心理治療

OCD 常用的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 CBT)和暴露療法(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簡稱 ERP)。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

對於認知治療,治療師會與患者一起探索他們的思維模式,幫助他們認識到這些思維模式可能導致他們的強迫症狀加重。治療師會教導患者一些新的、更健康的思考方式,以幫助他們減輕焦慮和強迫行為。

暴露療法

暴露療法是一種讓患者暴露於觸發 OCD 症狀的刺激,並且通過控制不必要的強迫行為反應,來降低其影響。患者漸漸會理解,就算他不依著腦袋的強迫想法去做相對應的行為,也不會發生甚麼可怕的事,透過這樣的練習來找回掌控感。這種治療方式旨在幫助患者重新訓練他們的大腦,以更好地處理和控制OCD症狀。

診斷

根據 DSM-5,診斷 OCD 需要符合以下條件:

  • 有強迫性思考或強迫性行為,或者兩者皆有。
  • 這些強迫性思考或行為是費時的(例如,每天超過一小時)或引起明顯的困擾或嚴重的社交、職業或其他功能障礙。
  • 強迫症狀不是由藥物、物質或其他疾病所引起。
  • 強迫症狀不是由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思覺失調、憂鬱症)的直接症狀引起的。

醫師在診斷 OCD 時,會依據以上標準進行評估,並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以確定患者是否符合 OCD 的診斷標準。

高風險族群

  • 家族史:家族成員患有 OCD 的人,患病風險較高。
  • 生物學因素:OCD 與腦部化學物質的失衡有關,因此具有生物學風險因素的人患病風險較高,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自體免疫性疾病等。
  • 精神壓力:長期受到精神壓力、焦慮、創傷等情況刺激的人,患上 OCD 的風險也會增加。
  • 兒童期經驗:有些兒童在生長過程中遭遇過創傷事件,例如性侵、身體虐待等,這些經驗與 OCD 之間有一定的關聯。
  • 性別:OCD 在男女之間的患病率沒有太大差異,但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患病。

患者生活指南

  • 尋求專業治療: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患有強迫症,第一步就是尋求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勿拖延以免影響生活品質。
  • 學習放鬆技巧:練習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鬆技巧可以減少焦慮和緊張感。
  •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可以維持身心健康,有助於減少 OCD 症狀。
  • 避免負面刺激:平常減少暴露於可能引發症狀的負面刺激,例如:避免前往特定場所或接觸特定事物等。
  • 與家人和朋友溝通:與支持系統分享自己的困擾和情緒,可以減輕焦慮和負面情緒,並增強社交支持。
  • 保持積極態度:學會正向思考和鼓勵自己,對自己的努力和進步給予認可和肯定,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 遵從醫師治療方針:有些人可能需要藥物治療來幫助控制症狀,或是僅需要心理治療。醫師會根據專業和經驗判斷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如果對藥物或治療方法有疑慮,可與醫師討論。

家屬怎麼陪伴 OCD 患者

對於 OCD 患者來說,家屬的陪伴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家屬可以採取的措施:

  • 了解強迫症 OCD:家屬可以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咨詢專業醫療、心理衛生相關人員、參加 OCD 支持團體等方式,深入了解 OCD 的症狀和治療方式,這樣可以更容易理解患者的情況,提高對患者的理解和同理心。
  • 提供支持和體諒:家屬可以表達關心和支持,並且體諒患者的困難和挑戰。家屬可以幫助患者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並且鼓勵患者堅持治療。
  • 協助設定目標:家屬可以幫助患者設定目標,並且協助他們實現這些目標。目標可以是小事情,例如減少某個強迫症行為的頻率,也可以是大目標,例如完成一項重要的工作或學習。
  • 避免批評和指責:家屬應該避免批評和指責患者,這樣只會使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自責,對病情有不利的影響。相反,家屬可以鼓勵患者,稱讚他們的進步和完成的目標。
  • 創造良好的環境:家屬可以創造一個安全、穩定、舒適和沒有觸發患者強迫症狀的環境,這樣可以減少患者的焦慮和壓力。

Reference:
衛服部桃園療養院:認識強迫症(OCD)
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
Mayo Clinic: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NHS:Overview –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International OCD Foundation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