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症狀、傳染方式完整說明

有個人身上充滿水泡,旁邊有隻猴子,標題寫猴痘

猴痘,這是一種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所引發的疾病,最早在1958年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猴痘主要透過齧齒類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類,並被歸類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最早記錄的人類感染猴痘的案例是發生在1970年,當時一名9個月大的男孩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被確認感染了這種病毒。猴痘病毒在人體內會引起類似水痘的皮疹,通常並不嚴重,但在免疫系統較弱的人群中,可能引發嚴重甚至致命的併發症。

根據國際報告,自2022年5月疫情開始至年底,全球已確認有80,000多個猴痘病例,其中大約65人死亡,大多數病例的症狀都相對輕微。以美國為例,30,000名患者中有32人死亡,這表示致死率約為0.1%。

台灣從2022年6月,有一位近年來第一例患者,是由德國就學歸國的本國籍男性。至2023年5月23日累計確診111例病例。對於近6個月內可能有高風險行為(例如:性病患者、與多人性行為者、提供性交易服務者,或在商業場所進行性行為者等)的人,他們可在疾管署的合作醫療機構預約進行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接種。那些已接種第一劑疫苗,且至少已過4週的人,應該去完成第二劑的疫苗接種。

猴痘的傳播方式與途徑

猴痘的傳播包含與動物、人類以及環境因素的互動有關。

動物傳人

當人類接觸到感染猴痘病毒的動物的血液、體液、受傷的皮膚或黏膜時,就有可能感染病毒。在農村或鄉下的狩獵、屠宰或處理動物的過程中,這樣的接觸可能性尤其高。

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

其次,食用受感染動物的肉類也是猴痘的傳播途徑之一。未經妥當處理或烹煮的感染動物肉類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媒介。

人傳人

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接觸到患者的皮膚疹、潰瘍、體液、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是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都可能感染到猴痘。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也可能導致病毒透過飛沫傳播。

母子垂直感染

猴痘也有可能在垂直傳播中感染新生兒。如果產婦感染了猴痘病毒,可能會經由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或是在產程中由於直接接觸而傳播病毒。

猴痘的症狀

猴痘是一種病毒感染病,其潛伏期通常約在5到21天,但最常見的情況是在6到13天。這種疾病的症狀表現多樣,包括全身性的不適反應和皮膚病變。

當猴痘病毒感染體內,患者可能會經歷一系列的全身性症狀。這包括高燒、寒顫或畏寒、頭痛、肌肉疼痛和極度的疲勞。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異常的出汗和淋巴結腫大。這些症狀大約在感染後的第一週開始出現,並可能持續數天。

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的皮膚將出現特徵性的變化。通常情況下,疹子最初會在發燒1至3天後出現,而最先出現的地方往往是口腔,接著會擴散到臉部和四肢。疹子初期為紅斑,然後逐漸變成充滿液體或膿液的丘疹或水泡,數量可能多達千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疹子最終會結成痂皮,然後脫落。整個皮膚變化的過程大約需要2至4週。

總體而言,猴痘的病程可能持續14至21天,而治療的效果則視病毒感染的嚴重性而定。雖然猴痘的症狀可以被控制,但早期發現與治療仍然是預防疾病惡化的重要手段。

時間 症狀
6-13天 潛伏期
發燒後1-3天 從口腔開始有疹子,接下來是臉部和四肢
發病後14~21天 疹子初期為紅斑,然後逐漸變成水泡,最終結痂脫落。

診斷方法

首先,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和醫學病史來做出初步的評估。在這個過程中,醫生會問到有關旅行歷史,特別是是否曾到過猴痘流行區,以及是否有與疑似感染猴痘的動物或人類接觸的經驗。

其次,如果醫生懷疑可能有猴痘的感染,他們可能會進行一系列的實驗室檢測。其中,最常用的診斷工具是聚合酶連鎖反應(PCR),該測試可以檢測病人血液、皮膚病灶或體液中是否存在猴痘病毒的DNA。此外,血清學檢查也可以用來檢測病人血液中是否有猴痘病毒特異性抗體,這可以幫助確認病人是否已經感染過猴痘病毒。

在確定病人感染猴痘後,醫生可能還會根據病人的病情進行進一步的評估。例如,影像學檢查(如X光或CT掃描)可能會用來評估病毒是否已經影響到肺部或其他內臟器官。

治療方法

猴痘目前並未有確定的特效治療方式,然而透過數種治療手段能有效緩解病患的症狀並降低併發症的機率。

症狀管理: 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提供支持性照護,包括舒緩體溫升高、疼痛,並確保患者保有充足的水分與營養。

控制感染: 猴痘病毒具有接觸傳播的風險,因此患者必須被隔離以預防病毒的進一步擴散。醫護人員在接觸患者時,必須穿著合適的防護裝備,以減低感染的風險。

疫苗防護: 天花疫苗雖然並非針對猴痘病毒,然而研究顯示,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在感染猴痘後,通常病情較為輕微,且較少出現併發症。在台灣,直到1979年(民國68年)之前,幾乎每個人都接種了被稱為牛痘的天花疫苗。這種接種應該對猴痘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防護。台灣已備有JYNNEOS疫苗,供應給操作正痘病毒屬之實驗室人員、曾與猴痘患者有高暴露風險密切接觸者,以及具高風險行為者等人群進行接種。

皮膚疹的護理與保護:在病患照護中,處理皮膚疹的方式也相當重要。保持皮疹處的乾燥,必要時可以使用濕敷的方式來保護受損皮膚,並避免觸碰到患者的口腔或眼睛等處的潰瘍。

藥物療法: 對於猴痘的治療,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但大多被建議給嚴重病患或免疫力降低的人使用。台灣已備有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用於治療國內出現重症病例。它已經被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天花、猴痘、牛痘,以及天花疫苗的併發症。

猴痘與性行為

猴痘的傳播途徑與性接觸有關,但目前還不清楚是否可以透過性傳播途徑(如精液或陰道液體)傳播猴痘病毒。然而,在親密接觸中,皮膚傷口的直接接觸可能會傳播病毒,且猴痘皮疹有時可出現在生殖器和口腔,可能在性接觸期間造成傳播。因此,任何有皮膚或口腔黏膜損傷的情況下,口與皮膚接觸可能導致病毒的傳播。此外,男男性行為者在報告的猴痘病例中較多,可能是因為這個群體更積極尋求醫療協助。不過,感染猴痘的風險並不僅限於性生活活躍者或男男性行為者,而是與具有傳染性的人有密切身體接觸的任何人都面臨風險。任何懷疑自己有猴痘症狀的人都應立即求助醫護人員。

關於對猴痘的污名化訊息,世界衛生組織(WHO)非常清楚地表明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感染猴痘的風險與個人的性行為、選擇性伴侶或其他因素無關。因爲一種疾病或病症而對他人進行污名化是不可接受且沒有建設性的行為,只會讓受感染或參與照護工作的人更孤立,也會導致患者害怕就醫而讓疫情更難以控制。

Reference:
衛福部疾管署:猴痘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有關猴痘的Q & A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