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有6種類型,7個常見症狀與飲食注意事項

擬人化的紅血球細胞

小美是一個熱愛運動的陽光女孩,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常覺得頭暈、疲倦,也不斷有人說她的臉色變得蒼白,甚至稍做運動就喘不過氣。體力莫名變差,連帶影響工作表現,小美決定向醫院報到,想了解健康出了什麼問題。

檢查結果出爐,原來是小美近期經血較多,雖然體內白血球及血小板皆正常,但血色素 (hemoglobin, Hb) 及平均紅血球容積指數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均偏低,經醫生綜合評估後確診為「缺鐵性貧血」。

許多人常問,貧血究竟會怎樣?該怎麼辦?該吃什麼?接下來將解答你對貧血的疑惑。

貧血是什麼

人類紅血球的壽命約為120天,期間會不斷汰舊換新,老的紅血球會被分解、新的則由骨髓製造,若供需發生失衡,就可能出現貧血。常見症狀包括,頭暈、頭痛、臉色蒼白、疲倦、體力變差、容易喘、心悸等等。

七種貧血的常見症狀

評估貧血一般是以紅血球細胞濃度 (red blood cell, RBC)、血色素 (Hb) 作為指標。

男性正常的紅血球細胞濃度標準為400-600萬/UL、女性正常標準為380萬-550萬/UL;血紅素男性正常標準為14-18 g/dL、女性正常標準為12.5-16 g/dL。

兩種檢測貧血的血液標準

哪些族群容易貧血?

根據統計,貧血患者以缺鐵性貧血及海洋性貧血居多,貧血除了與遺傳基因有關之外,也可能與生活習慣、身體狀況等危險因子息息相關。

  • 貧血家族史
  • 經血較多的女性
  • 全素食者或偏食者
  • 常吃加工食品
  • 常喝咖啡、茶
  • 懷孕或哺乳期婦女
  • 藥物濫用
  • 腎功能不佳
  • 消化道潰瘍
  • 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
  • 腸胃道癌症

十一種常見的貧血危險因子

貧血如何自我檢查?

如果常自覺體力差、頭暈、心悸、臉色蒼白,可進行簡易的貧血自我檢查。

首先,站在鏡子前翻開眼睛下眼瞼,觀察下眼瞼顏色;接著翻開下唇,查看牙齦和下唇黏膜顏色,如果顏色蒼白缺乏血色,就可能是貧血徵兆。此時應進一步至醫院做血液檢查,由醫師診斷是否為貧血。

認識6種類型貧血

貧血的種類可依「血球製造缺陷」及「血球流失過多」分為兩大分類。

  • 血球製造缺陷: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惡性貧血。
  • 血球流失過多: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

是台灣最常見的貧血類型,症狀為皮膚蒼白、容易喘、心悸、頭暈及疲倦。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主要有四種:鐵質攝取不足、鐵質吸收障礙、鐵質需求增加、慢性失血。

飲茶過量或是全胃切除者,就容易有鐵質攝取不足或吸收障礙;哺乳中的媽媽或是發育中的孩童,因鐵質需求量增加,若無適當補充鐵質,可能因缺鐵而導致貧血;另外經血量過多、癌症患者、動過胃部手術者等,都可能出現此類貧血。

吃什麼食物補鐵?

除了經由醫師評估,給予口服鐵劑或靜脈注射補充鐵質外,平常可攝取含鐵量較高的食物,但仍須注意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

  • 肉類:文蛤、章魚、蚵仔、肝臟、牛肉
  • 蔬菜類:多吃深綠色蔬菜,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
  • 進餐時可以一起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以促進鐵質吸收。
  • 茶類飲料會抑制鐵質吸收,避免在用餐時飲用。

海洋性貧血

海洋性貧血又稱地中海型貧血,是一種自體隱性遺傳的血液疾病,全台約有6-8%的人口患有海洋性貧血。致病原因是血紅素裡的胜肽鏈(α 鏈和 β 鏈兩種)合成出現缺陷,導致紅血球裡血紅素的含量降低,引發貧血。

海洋性貧血分為兩種類型,α 鏈合成減少稱為甲型地中海貧血,β 鏈合成減少則稱為乙型地中海貧血,台灣總人口約有5%的甲型地中海貧血及1%乙型地中海貧血。

正常人體會有4個 α 基因及2個 β 基因,依照不同基因數量的缺陷,會有不同的嚴重度及症狀。若有懷孕計畫,可先進行基因篩檢及遺傳諮詢。

類別 症狀
α
1個基因缺陷 隱性者 無症狀、血液檢查無異樣。
2個基因缺陷 帶因者 無症狀、血液檢查輕微異常。
3個基因缺陷 血紅素H症 中度至重度貧血、溶血、脾腫大,可能須不定期輸血。
4個基因缺陷 重度 α 地中海型貧血 子宮內出現嚴重溶血及貧血,常導致胎兒或新生兒死亡。
β
1個基因缺陷 帶因者 無症狀、血液檢查輕微異常。
2個基因缺陷 重度 β 地中海型貧血 胎兒時期無症狀,大部分需要終身輸血。

如何治療

一般海洋性貧血的帶因者不需要治療,若合併缺鐵性貧血,則須經由醫生評估補充鐵質。重度 β 型海洋性貧血的治療有輸血、排鐵劑治療、心臟功能監測、脾臟切除、骨髓移植、心理支持等等。

再生不良性貧血

再生不良性貧血是一種骨髓衰竭疾病,源於骨髓內造血細胞異常,使骨髓無法製造足量的血液細胞。症狀有臉色蒼白,但無心悸或容易喘的現象,此外病人同時有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不足的情況。

依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程度可分為「非常嚴重」、「嚴重」及「非嚴重」三類,原本非嚴重型的病患亦可能在治療過程中惡化為嚴重型。輕微者需要定期追蹤,嚴重者則需進行輸血,真正威脅生命的原因,包含血小板過低引發的出血、白血球過低引起的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

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兩種:

  • 支持性療法,接受適當輸血及抗生素、紅血球生成刺激劑治療,減少感染及出血的症狀。
  • 骨髓移植(造血幹細胞)及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如免疫球蛋白,環孢靈,類固醇等等。

台灣健保制度將再生不良性貧血列為重大傷病類,患者須接受長期治療,期間可能有生命危險。

惡性貧血

惡性貧血也稱「巨紅血球母細胞貧血」,惡性貧血是一個專有名詞,而不是指嚴重的貧血或是治療不易的貧血。

症狀常有舌頭發紅發亮、疼痛或灼熱感,較容易發生在四十歲以上的族群,因胃的分泌液會隨著時間增加而遞減,導致腸胃道吸收維他命B12的功能變差,使紅血球量下降。

維他命B12的吸收需要胃部分泌一種內因子,年齡較大、胃潰瘍、曾受胃切除手術的人常患有此類貧血。此外,全素食者、飲酒過量、長期酗酒也可能引發惡性貧血。

改善方法

惡性貧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維他命B12、葉酸,若為營養失調所引起,只需要改變飲食習慣就可恢復,或在醫生的指示下服用維他命B12、葉酸。

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也稱為蠶豆症,屬於遺傳疾病的一種,當體內紅血球過早被破壞,而骨髓的造血速度無法達成供需平衡時,就會導致溶血性貧血。除一般貧血症狀外,還可能出現腳部潰瘍的症狀。

另外,鐮刀型貧血的臨床表現為慢性溶血性貧血,正常血红素的蛋白質構造呈球形,因氧氣不足或劇烈運動時,紅血球的結構發生改變,使形狀扭曲成長條型,較常發生在非裔黑人身上。

解決方法

溶血的原因可能因藥物或食物所致,停用可能引發溶血的因子,並給予支持療法改善不適症狀,就可有效改善貧血。

失血性貧血

失血性貧血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如外傷導致大量出血時,因體內血液大量減少,就會造成急性失血性貧血;消化道出血、腸胃道潰瘍、腸胃道癌症、女性經血過多、痔瘡出血時,造成長期持續出血或反覆出血,就會引發慢性失血性貧血。

治療方法

不論是急性或慢性出血,都必須先找到出血的原因進行止血。失血過多時,則須尋找相符的血液進行輸血。

六種常見的貧血類型

揪出貧血,醫生有什麼妙計?

要診斷是否為貧血患者,醫生會詢問病史,包含是否有手術或外傷、消化性潰瘍及是否有血便的情況;近期使用的藥物,是否服用止痛藥如阿斯匹靈、NSAID;病人的營養狀況、年齡、是否為素食者、飲酒習慣,這些訊息都可能與貧血有關。

最重要的是進行血液檢驗,從檢驗報告觀察各項血液指數,一般是以血液中的紅血球 (RBC)、血紅素 (Hb)、平均紅血球容積 (MCV) 為評估標準。綜合以上訊息,才能有利於醫生進行貧血診斷。

文:林恆毅/圖:Daco

Reference:
衛福部臺中醫院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台灣癌症防治網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