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症狀辨別,傳染途徑和治療方法

咳嗽中的方塊人物表示肺結核

若有人出現咳不停、發燒、疲倦等症狀,你是否會直覺地以為,他是不是感冒了?

當心囉!某些疾病會偽裝成感冒的模樣,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嚴重後果,今天的主角「肺結核」,就是不容小覷的疾病之一。

 

肺結核是什麼?

肺結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 俗稱「肺癆」,由於細菌感染,患者的肺部會有壞死現象,並出現咳嗽、咳血、胸痛等病症,嚴重時甚至會致死。

事實上,它屬於結核病 (tuberculosis) 的一種。結核病的影響範圍遍及全身,舉凡淋巴結、骨骼、腦膜、胸膜、腎臟、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都是疾病的攻擊範圍。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結核病是世界十大死因之一。疾管署載明,如果沒有接受治療,約有一半的患者在發病內三年會死亡,2015年因結核病死亡的國人,平均每十萬人有571人。

在台灣,結核病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一旦確認患者罹患結核病,醫療人員應於一週內向所在地主管機關報告,必要時,得隔離患者進行治療。

不過,大部分的發病案例仍以肺部為主,故今天談論的重點會以肺結核為主。

 

致病原因

肺結核及其他結核病的致病原是「結核桿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由於結核桿菌偏好生長於含氧量較高的環境,因此肺部通常是發病部位。

歷史上患有肺結核的名人不計其數,例如英國詩人雪萊、江戶末年的天才劍客沖田總司、描寫浮士德與惡魔交易的歌德,連波蘭著名鋼琴家蕭邦,本身亦是肺結核患者。

結核桿菌看似可怕,然而卻有90~95%的人在受到感染後,終其一生都不會發病,怎麼會這樣呢?

 

感染分期

原來,人體的免疫系統可壓制細菌,因此結核桿菌進入人體後,並不會立即發病。根據細菌的活躍狀態,肺結核可分為兩期:

潛伏期

健康的人體感染結核桿菌後,在免疫系統控制下,細菌會在體內潛伏、伺機發作,通常感染後一年內的發病率最高,其機率隨著感染時間越長而遞減。一般來說,正常人感染後,終其一生只有5~10%機率發病。

當細菌處於潛伏期時,患者不會有症狀,雖暫時不具傳染性,未來仍有機會發病。

可傳染期

此時的結核桿菌已具傳染性,檢驗時可在患者的痰液中發現細菌,原因是自體免疫能力下降,結核桿菌就會感染肺部,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T細胞)雖然會試圖消滅細菌,但結核桿菌可抵抗免疫細胞的攻擊,甚至反過來殺死免疫細胞。

你可以將感染部位想像成一個戰場,結合桿菌與免疫細胞在此交戰、死亡,久而久之,它們的殘骸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團塊,稱為「乾酪性壞死 (caseous necrosis)」,影響該部位的正常運作。

為了預防疾病,我們需要先了解它的傳染途徑!

潛伏期與可傳染期的方塊人物圖

傳染途徑

疾病的傳染途徑有兩種,分別為「飛沫傳染」與「空氣傳染」。

飛沫傳染

當患者的痰液檢驗出細菌,細菌就可能附著在咳嗽、吐痰、講話所產生的飛沫。曾有研究指出,致病飛沫的飛行距離約2.5公尺,若不慎吸入帶菌飛沫,就有可能感染。

空氣傳染

如果患者的飛沫接觸到空氣(例如隨地吐痰、未戴口罩等),細菌就可能附著在塵埃上,飄到更遠的地方,擴大感染範圍。

方塊人物、圓形灰塵與細菌表示傳染途徑

高風險族群

在台灣,每十萬人口約有45.7名結核病患者(多數是肺結核),男女比例約為2.3:1,在年齡部分,65歲以上患者佔總患者口55%,顯示長輩因免疫力較差,因此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疾病。

肺結核的高風險群大多與免疫力衰退有關,除了年齡以外,尚有以下幾種情況:

  • 免疫機能不全(如罹患愛滋病)
  • 糖尿病
  • 營養不良
  • 曾接受胃切除手術
  • 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
  • 末期腎臟病(腎衰竭)患者

此外,根據疾管署統計,新竹縣五峰鄉、南投縣仁愛鄉等山地鄉鎮的發病率高於常態,可能與其生活條件、醫療資源不佳等影響免疫力的因素有關。若是長期處於充滿灰塵的場所,可能會因吸入過多灰塵導致「塵肺病(又稱矽肺病)」,這種疾病有機會引發肺結核。

九種肺結核高風險群的方塊人物圖

肺結核症狀

如果罹患肺結核,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咳嗽
  • 發燒
  • 夜間盜汗
  • 體重減輕、沒胃口
  • 咳血
  • 胸痛
  • 疲勞倦怠

由於肺結核症狀與感冒類似,容易被誤認為感冒,因而錯失治療時機。所以,發現疑似症狀時(如咳嗽超過兩週),應儘速就醫。

七種肺結核常見症狀的方塊人物圖

肺結核的預防方法

由於肺結核可能導致死亡,千萬不要等發病時才開始著急,學習以下預防方法,你將有能力對抗肺結核。

接種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

卡介苗是目前廣泛使用的肺結核疫苗,其概念是在人體受到結核桿菌感染之前,先以人工方式刺激免疫系統,使其產生抗原。

卡介苗接種的對象以出生滿五至八個月的嬰兒為主,由於嬰兒免疫力尚未發展完全,因此須透過疫苗以防疫,

改善居住環境

結核桿菌仰賴飛沫與空氣傳染,若長期與患者處在通風不佳的室內,就容易遭受感染。因此,應設法讓居住空間保持通風。

長期接觸病患者應接受檢查

如果是患者家屬或照護員,即便沒有發病症狀,也應前往醫院進行檢查。畢竟,沒有症狀可能意味細菌處於潛伏期,若能先行受檢及接受預防性治療,就可預防疾病。

在與患者接觸的過程中,配戴口罩也是個必要的作為,又以N95口罩效果最佳。接觸患者後也應洗手,避免帶菌的手誤觸口鼻,造成感染。

學習相關知識

熟知疾病的症狀與傳染途徑,將有助於發現異常,以便及早就醫,當你選擇閱讀本篇文章,你已經邁出對抗疾病的第一步。

四種肺結核預防方法的方塊人物圖

肺結核檢查方法

如果發現疑似症狀,該怎樣做才能確定是否罹患肺結核?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醫院可能會採取以下作法:

皮膚結核菌素測驗

這種方法可檢驗人體是否受結核桿菌感染,醫護人員會在患者手臂上注入結核菌素,這是一種萃取自結核桿菌的蛋白質,並觀察後續48至72小時的反應。

如果曾接種卡介苗,注射結核菌素後皮膚上出現10mm以上的硬塊,代表人體可能受結核桿菌感染;若是未曾接種卡介苗,或罹患愛滋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傷害免疫力的狀況,則判別標準縮小至5mm以上。

抽血檢查

抽血也可檢驗人體是否罹患肺結核,如果血液中的T細胞(免疫細胞之一)對結核桿菌產生反應,它會釋出稱為「丙型干擾素」的化學物質。醫護人員會針對血液進行「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s, IGRAs)」,判讀丙型干擾素濃度,以釐清人體是否遭細菌感染。

細菌學檢查

患者的痰液中是否有結核桿菌,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指標之一,當痰液中發現病菌,代表細菌開始具備傳染力。

操作上,醫護人員會使用特殊塗片驗痰,若呈現陽性,代表患者具有高度傳染性;若呈現陰性,並不代表患者痰中無菌,醫護人員會進一步使用培養皿,二度確認是否患病。

值得一提的是,若已感染結核桿菌,並經由檢驗發現痰中含菌,就稱為開放性肺結核(具傳染性),反之則稱為非開放性肺結核(不具傳染性)。

胸部X光檢查

X光攝影能探測胸腔是否有異常影像,醫護人員會再參考肺結核症狀的有無,以確認是否罹患肺結核。

 

肺結核治療方法

治療方面,目前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有 isoniazid、rifampicin、pyrazinamide、ethambutol、streptomycin、levofloxacin、moxifloxacin、ethionamide、cycloserine、capreomycin,以及注射液 amikacin 等。

由於結核桿菌是種頑強的細菌,因此醫生可能投放多種藥物,患者應遵照指示按時服藥,勿擅自減量或停藥,以免細菌產生抗藥性,提高復發機率、增加治療難度。

好消息是,肺結核是可以治癒的疾病,一般來說,只要按指示服藥兩週內即可降低傳染力,服藥六個月以上可完全治癒。

 

Reference:
衛福部疾管署、台灣結核病防治年報、MedscapeWHO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