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需要手術開刀嗎?3種常見治療方式比較

青光眼封面圖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罹患青光眼的人口已超過34萬,尤其現代人用眼習慣、生活型態的改變,讓高風險族群不斷擴大。
青光眼是全球致盲率第二高的眼部疾病,僅次於白內障。由於慢性青光眼早期多數沒有症狀,患者往往患病卻不自知,而錯過治療時機。

 

青光眼有什麼症狀?

青光眼初期常常是沒有症狀的,由於好發高齡族群,許多長輩會認為是年紀大造成的視力衰退,往往到症狀加劇才就醫時,病情早已相當嚴重。

當青光眼出現症狀,會有以下兩種主要的表現方式:

  • 急性青光眼:眼壓突然升高,出現視力模糊、眼睛疼痛、虹暈在光源四週,且可能伴隨頭痛、噁心、嘔吐。
  • 慢性青光眼:眼壓逐漸升高,視神經會慢慢受損,患者在初期常沒有自覺症狀,往往到後期才有明顯的視力缺損或中央視力模糊。

急性青光眼症狀

青光眼的高危險群

以下族群因本身疾病、遺傳等緣故,可能增加青光眼的發生率,應定期追蹤眼壓及接受眼底檢查。

  • 虹彩炎
  • 糖尿病
  • 年齡大於40歲
  • 心血管疾病
  • 曾有眼部外傷
  • 高度近視(超過600度)
  • 青光眼家族病史
  • 長期使用類固醇,特別是眼藥水

由於許多青光眼是屬於原發性的,也就是目前醫學還未確定原因,因此若是屬於高危險群,定期檢查、追蹤是最好的預防方式。

為什麼會有青光眼?

青光眼是指視神經萎縮引起的視野缺損,雖然眼壓過高容易導致青光眼,但是眼壓高並不是判斷青光眼的唯一指標。不是眼壓高一定會得青光眼,只是眼壓高的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較高。

正常人的眼壓應介於10~20mmHg,如果長期眼壓過高,會造成眼球視神經血液循環不良,經過一系列病程發展,就可能導致失明。

青光眼可能的發展途徑:

眼壓高→眼球視神經血液循環不良→視神經萎縮→視野缺損(青光眼)→視神經完全萎縮導致失明(最嚴重情況)。

青光眼與眼壓的影響

當然,上述發展途徑是最不樂觀的情況,能越早掌控病情,就有越大的機率延緩惡化。

為什麼會有眼壓?

眼球的角膜及水晶體是眼睛接受光線及成像的重要構造,必須保持透明的狀態。

為了使角膜及水晶體維持透明,必要的條件就是不能有血管經過,所以角膜與水晶體的營養與代謝就必須仰賴「房水」的供輸。

房水是由睫狀體分泌,先經過眼球後房,再流經瞳孔抵達前房,接著由前房隅角的小樑網排出,最後流入靜脈回到血液循環。

房水的形成與排出過程

在眼球大小固定的情況下,前後充滿房水的眼球就會形成一股由內向外的力量,這股力量就稱作「眼壓」。

一旦房水排出的速度小於製造的速度,眼球由內向外的力量便會增大,造成眼壓升高。

青光眼有哪些類型?

青光眼可以分為原發性青光眼、續發性青光眼,再依照隅角開放程度的不同,以隅角開放型及隅角閉鎖型做區分。

2種青光眼類型

大部分青光眼的原因不明,也就是所謂的「原發性」青光眼。

原發性隅角開放型

最常見的類型,起初通常沒有症狀,需靠醫師以眼底鏡檢查視神經盤才能發現,若等到視力模糊或缺損時,病情通常已相當嚴重。

原發性隅角閉鎖型

由隅角構造異常的原因,眼部房水的排出會因為隅角閉鎖而受阻。

此類患者的眼壓可能突然飆高,造成急性青光眼發作,伴隨噁心、嘔吐、眼睛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必須盡快就醫降低眼壓,否則可能因視神經受損而在短時間內失明。

續發性隅角開放型

此類青光眼有兩種主要致病原因:長期使用類固醇(局部眼用較常見)、前房出血。

雖然移除致病原因雖可能使青光眼痊癒,不過也可能成為永久性的青光眼。

續發性隅角閉鎖型

如眼球炎症、白內障等原因造成前房隅角閉鎖,就可能使房水排出困難,造成眼壓升高。

跟續發性隅角開放型相同的是,即便解決了白內障、發炎等原因,可能使青光眼痊癒,但也可能成為永久性的青光眼。

治療方式

治療青光眼的方式分為藥物治療、雷射治療、手術治療,目的都是為了降低患者的眼壓,以達到控制病情、阻止惡化。

藥物治療

包括點眼藥水、口服藥、靜脈給藥,目的為減少房水分泌或增加房水的排出,避免眼壓上升。因個別患者的情況不同,適合的治療藥物還需由醫師評估。

有些藥物可能會引起心律不整、氣喘發作等等,如果用藥後有身體不適的情況,應盡快回診告知醫師。對於視神經萎縮所引起的受損,屬於不可逆的病變,視神經一旦萎縮便無法回復,也無法用藥物治療。按照醫師的治療方案用藥,是最有效能降低失明機率的方式。

雷射治療

針對隅角的情況不同,分為治療隅角開放型的雷射小樑塑型術,以及隅角閉鎖型的雷射虹膜穿孔術。

雷射治療的作用是可以增加房水的排出,且治療操作時間短、沒有傷口,可在門診執行不需要住院。雷射後必須搭配藥物治療控制眼壓。

2種青光眼雷射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

青光眼手術最常見的是小樑網切除術,因為藥物研發及雷射技術的進步,目前青光眼患者需要接受手術的機會已較低。

如果藥物與雷射治療的控制效果皆不佳,才須以手術治療作治療。

青光眼並不是一定會造成失明,但前提是必須做良好的控制,才能防止青光眼的惡化、降低失明風險。如果是高風險族群,更應該定期追蹤眼壓及接受眼底檢查。

文:林恆毅/圖:Daco

Reference: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5-5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國家網路醫藥台灣防盲基金會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