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9大常見症狀,圖解自我檢查方式

口腔癌細胞示意圖
32歲的王先生是一位計程車司機,平時早出晚歸,常藉由嚼檳榔提振精神,偶爾也會點根菸放鬆自己。

半年前,刷牙時發現舌頭側邊出現小塊白斑,但他並不以為意,認為只是口腔清潔不佳,過陣子就會自動消失。直到斑塊開始變硬且出現潰爛,才驚覺大事不妙!檢查後發現已是口腔癌第二期,須進行手術治療,全家的經濟重擔頓時沒了著落。

所幸經過積極治療及戒除不良習慣,他的病情才逐漸好轉,順利回到工作岡位。醫師提醒,若是拖得更晚,除了增加治療難度,存活率更可能大大降低。

口腔癌是什麼?

口腔癌是指口腔內部出現惡性腫瘤的疾病,大多屬於鱗狀細胞癌,由黏膜上鱗狀細胞惡化所致。口腔範圍包括:上下唇、牙齦、頰黏膜(臉頰內襯)、臼齒後區、顎部、舌頭前三分之二。

其中,舌下口腔底部、顎部、兩頰內側為較脆弱且容易發生病變的危險區域,也是口腔癌好發於舌下及頰黏膜的原因。

引發口腔癌的原因

口腔黏膜是一層比皮膚還薄的上皮組織,不耐燙也不耐辣。正常來說,口腔黏膜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當黏膜因過熱或摩擦而受傷時,表層細胞會自動脫落且迅速修復。

若口腔黏膜長期受到刺激,可能使細胞產生變異,像是嚼檳榔、吸菸、喝酒、過度陽光照射、長期營養不良、口腔衛生不佳、蛀牙或尺寸不合的假牙、過熱或太辣的食物等,都是刺激黏膜病變的危險因子。

近期的研究發現,如果口腔內感染人類乳突病毒16型(HPV 16),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會高出約22倍。

  • 嚼食檳榔
  • 吸煙喝酒
  • 過度日曬
  • 蛀牙、不合適的假牙
  • 不良的口腔衛生
  • 長期營養不良
  • HPV 16 病毒感染

五種口腔癌的危險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檳榔可說是引起口腔癌的罪魁禍首!九成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因檳榔本身的檳榔鹼、檳榔素具有致癌性,再加上食用檳榔時常加上石灰等添加物,使口腔黏膜不斷受到刺激。

衛福部曾經做過調查,以各縣市做區分,了解成年男性嚼食檳榔的比率,發現東部及中部以北的區域比率較高,這些地方也是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區域,戒除檳榔才是遠離口腔癌的最佳方法。

台灣縣市嚼檳榔率的分布情況

常見症狀

口腔癌的發生是一段長期過程,最初常只是口腔內慢性發炎,如白斑、紅斑、不明腫塊或持續性潰瘍,隨著時間推進,範圍可能逐步擴大,且受傷或病變的區塊無法自行癒合。

當口腔內出現異狀或傷口長時間無法癒合時,都應該多加留意!若出現以下症狀時,必須盡快就醫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

  • 口腔內有無法癒合的黏膜潰瘍,持續超過兩個星期
  • 口腔內部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或顏色改變
  • 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白斑或紅斑
  • 口腔內或附近出現莫名麻木感、疼痛、觸痛
  • 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
  • 舌頭的活動受到限制
  • 頸部出現無痛腫塊
  • 咀嚼或吞嚥時感到困難
  • 咬合位置發生變化

七種口腔癌常見症狀

如何自我檢查

早期發現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那麼平常有什麼自我檢查的方法呢?

平時可以利用刷牙的時間,順便做口腔的自我檢查,除了用眼觀察有無異樣外,也可以用手觸摸,重要的是觀察黏膜顏色、是否有潰瘍、出現不明硬塊。台灣口腔癌好發的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

若有下列症狀不完全就是口腔癌,還須就醫經由醫師診斷。

口腔癌自我檢查的七種方式

臉部是否對稱

首先觀察臉部是否左右對稱,檢查目標包括皮膚及上下顎骨。口腔癌可能造成顎骨的局部性腫大,甚至有顎骨知覺異常、牙齒動搖的情況,使臉部輪廓出現改變。

皮膚表面也須留意膚色是否改變,突出的地方如痣或腫塊是否變大或增厚。

唇部

檢查時可將上下唇往外翻,注意是否有異常潰瘍、突起或白斑。

牙齦

注意牙齦顏色是否有異,表面是否出現潰瘍、腫塊、出血,或是牙齒出現不正常動搖。

兩頰黏膜

臉頰內側是口腔黏膜病變的好發部位,可觀察表面是否呈乳頭狀或潰瘍狀,以及白斑病變的出現。

舌頭及舌底

舌頭及其底部也是口腔癌的好發位置,檢查時可將舌頭伸出口外,藉由左右擺動檢視其活動度,若有活動受阻、異常突起、潰瘍,須盡快就醫檢查。

顎部

是抽菸者好發的部位,須留意是否有白斑出現,檢查是可將頭往後仰,觀察有無潰瘍、突起或粗糙表面。

頸部兩側

可用觸摸的方式觀察兩側有無硬塊,包括頸部各區大於兩公分之淋巴結群。

如何診斷

首先,醫生會先以目視或觸診的方式觀察口腔黏膜,了解是否有病變的徵兆,若懷疑有口腔癌或癌前病變應進行組織切片檢查,藉以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

一旦確診為口腔癌,須透過一系列的檢查瞭解癌症情況,確定是否僅有原發病灶或侵犯其他器官的可能,如電腦斷層檢查、核磁共振造影、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全身正子檢查等等。

一系列檢查結束後,醫生會依患者的病變情況做分期,確立後續的治療方式及預測疾病的發展情況。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是根據 TNM 系統來決定「原發腫瘤大小 Primary Tumor (T)、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 Regional Lymph Nodes (N)、是否有遠端轉移 Distant Metastasis (M) 」。

口腔癌分期

第零期

原位癌腫瘤,病變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

第一期

腫瘤小於或等於2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

第二期

腫瘤介於2-4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

第三期

腫瘤大於4公分或任何大小,或單側有一個小於或等於3公分的頸部淋巴結轉移至其他區域(顎下區、頦下區、上頸部、中頸部、後頸部)。

第四期

腫瘤侵犯鄰近組織(如食道、甲狀腺、環狀軟骨),或有超過3公分的頸部淋巴結轉移,或是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轉移至遠端器官。

確定癌症分期後,醫生會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早期發現的個案五年存活率接近八成,且通常只須進行小型手術。

五年存活率

以2008-2012年口腔癌的治療情況為例,各期別重點整理與五年存活率如下:

期別\類別 原發腫瘤大小 (T) 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 (N) 是否轉移至遠端器官 (M) 五年存活率
第零期 情況不明 X X 76.7%
第一期 ≦ 2公分 X X 77.4%
第二期 2-4公分 X X 68.3%
第三期 > 4公分 V X 54.7%
第四期 腫瘤侵犯鄰近組織 V V 33.2%

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依臨床分期而有所不同,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或細胞治療,手術切除病灶是最重要的步驟。

手術治療

手術程序大致分為三部分:原發部位切除、頸部淋巴結廓清、傷口重建。第零期及第一期的病患大多只須切除原發部位,第二期以上須加上頸部淋巴結的清除,若屬於三、四期的口腔癌,因原發部位切除的面積較大,常需要進行傷口重建。若腫瘤體積過大,或發生在接近大血管、腦部等,可能無法用手術切除病灶,此時就要考慮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

放射線治療

單純的放射性治療對於一、二期較小的腫瘤有效,可作為手術的替代療法,對於三、四期等晚期的病人,就必須合併手術及化療。

化學治療(化療)

對於晚期( 三、四期 ) 的患者,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可以明顯增加患者的存活率。目前以歐洲紫杉醇 (docetaxel) 的應用最為普遍。雖然化療的副作用較大,但化學治療同步於放射線治療 (簡稱 CCRT),仍是目前實證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標靶治療

口腔癌的標靶治療藥物 (cetuximab),可以增加腫瘤的局部控制率,降低其轉移或增生,也可以讓放射治療的效果更好。根據研究,三~四期的晚期患者,放射線治療時同時合併標靶藥物(cetuximab)治療,患者存活期的中位數,從只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的24個月,提升到49個月。健保對於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同步於放射線治療」的晚期患者(如腎功能不佳、年紀過大等),且符合其他條件的患者,有提供健保給付。若無健保給付,此標靶藥物整個療程自費約需30~40萬。

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是藉由喚醒免疫系統去對抗癌細胞。在近年的研究中,免疫治療不僅可以增加頭頸癌患者的存活率,相較於傳統治療方式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也比較少出現嚴重的副作用。而且在治療完成一年後,存活率不會隨著時間而繼續下降。然而,免疫治療也是會有副作用,可能會引發肺部、肝、腎、皮膚等器官的免疫反應,包含發燒、發炎、神經系統障礙、皮疹等。

免疫治療的費用一個月大約需要台幣20萬,至少要持續治療6個月才能評估療效,也就是一個療程至少台幣120萬,需要幾個療程還需由醫師做後續評估。

健保給付口腔癌免疫治療條件

由於健保編列預算有限,目前健保對於「頭頸部鱗狀細胞癌」需符合下列特定條件才有給付免疫藥物:

(口腔癌屬於頭頸癌,而90%以上的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癌。)

1. 化療失敗,又復發或轉移

先前已使用過 platinum 類化學治療失敗後,又有疾病惡化的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不含鼻咽癌)成人 患者。本類藥品與 cetuximab (前述標靶藥物)僅能擇一使用,且治療失敗時不可互換。

2. 心、肺、肝、腎功能符合各項標準,身體狀況良好 (ECOG≦1)。

3. 生物標記表現符合數值

給付藥品 pembrolizumab :TPS≧50%
給付藥品 nivolumab :TC≧10%

口腔癌篩檢資訊

口腔黏膜檢查主要是由醫師視診或觸診,目的是及早發現口腔癌的病灶並給予治療,同時也藉由教導衛教知識,幫助受檢者戒除檳榔或吸菸。

補助對象:

  • 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
  • 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

提供每2年1次的口腔黏膜檢查。

篩檢地點

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原住民朋友須攜帶戶口名簿。

口腔癌的預防除了避免接觸檳榔、菸、酒等危險因子外,平時更應該養成自我檢查、定期篩檢的好習慣。記得哦,平時若發現異樣,或有超過二星期以上仍未癒合的口腔病變,應立即就醫檢查。

文:林恆毅/圖:Daco

Reference: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台灣癌症基金會高醫醫訊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