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容易得毛囊炎的高風險群!常見病菌及預防方式

認識毛囊炎

毛囊炎 (Folliculitis) 是指毛囊因感染細菌或黴菌等所衍生的皮膚疾病,像是處在潮濕悶熱的環境、穿著不透氣的衣物(如牛仔褲、緊身衣),就容易引起毛囊發炎。好發部位包括臉部、頸部、腋窩、背部、臀部等等。

常見症狀包括:

  • 皮膚泛紅
  • 發癢
  • 粉刺
  • 丘疹
  • 膿皰
  • 疼痛

常見感染病原:

  • 細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瘡桿菌
  • 黴菌:皮屑芽孢菌
  • 病毒:皰疹病毒
  • 刮鬍或除毛刺激
  • 其他原因:毛髮倒長、事故外傷、手術等

若有疑似症狀建議及早就醫,由醫師判斷或藉由採集檢體判別感染原。若因嚴重感染而未即時處理,可能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或因毛囊壞死而禿髮。

哪些人容易得毛囊炎?

誘發毛囊炎的病因十分廣泛,大多和個人體質、生活型態、衛生習慣息息相關,如果生活中有以下高風險因子,更需要提高警覺做好衛生、健康管控。

  • 常處於潮濕、悶熱及不透風的環境
  • 常穿著緊身不透氣的衣物
  • 需要長時間戴安全帽者
  • 有糖尿病、肥胖問題
  • 喜好油炸、辛辣或精緻飲食
  • 經常熬夜、生活壓力大
  • 皮膚出油量多
  • 常塗擦厚重的化妝品
  • 免疫功能較低
  • 刮鬍或除毛行為不當
  •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類固醇或抗生素

毛囊炎跟青春痘有何不同?

臉部的青春痘 (痤瘡) 其實也算是毛囊炎的一種,只不過兩者的病原體及發病位置略有不同。

致病原 病因 發病位置
毛囊炎 金黃色葡萄球菌、皮屑芽孢菌等 潮濕悶熱或不當拉扯毛髮,使皮表細菌、黴菌過度增生 較為廣泛,遍佈全身
青春痘 痤瘡桿菌 油脂分泌旺盛、角質堆積 皮脂腺功能較旺盛區域:臉部、頸部

毛囊炎的治療方式

  • 口服藥物
  • 外用抗生素藥膏或抗黴菌藥膏
  • 抗菌類清潔劑
  • 引流:針對膿腫或膿皰,採用針筒抽吸或刀片切開引流,以利膿液排出

依目前的臨床治療經驗,輕度的毛囊炎透過口服及外用藥大約1-2週就能康復,切勿自行判斷病況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

預防毛囊炎的正確觀念

  • 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油炸、辛辣的飲食
  • 避免長時間穿著緊身、不透風的衣物
  • 避免摳抓傷口處
  • 不與他人共用毛巾等衛生用品
  • 流汗後儘速擦乾,避免細菌繁殖
  • 適度使用肥皂或溫和的清潔液洗淨皮膚
  • 遵照醫師指示使用類固醇,以免降低皮膚的抵抗力

如何正確刮鬍及除毛

  • 避免過度拉扯毛髮
  • 事前先用溫水清洗皮膚
  • 使用刮鬍泡
  • 依毛髮生長方向順向除毛
  • 每次刮鬍或除毛後清洗刀具
  • 刮鬍或除毛後使用保濕液

Reference:
NIH – Folliculitis
Mayo Clinic – Folliculitis
秀傳醫療體系 – 毛囊炎
台大新竹分院 – 炎熱仲夏,保健不輕忽
皮膚科王修含醫師 – 毛囊炎的預防與治療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 Privacy Policy and Terms of Service apply.
Scroll to Top